2012年7月31日 星期二

[育兒好書分享]0~5歲寶寶大腦活力手冊-破解花錢又沒用的教養迷思


自從有了小孩之後,我看了許多書,也聽了許多人的意見,還有網路上許許多多前輩媽媽的經驗談,綜合所有聽到、看到,還有自己的想法,實際實驗在妍妍身上,依據妍妍的個性、氣質、我的期望以及我們一家三口生活方式,我採用我自己認為比較適合的方式在育兒路上一路堅持,但也和長輩有諸多衝突~甚至同輩朋友,有些也不太認同,同樣也給了一些意見...
一直到現在,妍妍已經11個月大了,我仍堅持我認為比較合適的教養方式。
也慢慢學會對那些持"傳統"招牌還有長輩權威的善心人士說法,盡量微笑以對、左耳進右耳出,我已不再當場和他們辯論,弄得氣氛不愉快...

但仍常在面對小人給的一些關卡考驗時,也會自我懷疑這樣真的是適合的方式嗎?
直到我看到這本"0~5歲寶寶大腦活力手冊",我更確信自己的想法沒錯:
1.孩子是種子,而父母是孕育這顆種子的土壤,要怎麼收穫先要怎麼栽。
2.快樂的父母才能養育出快樂的孩子

這本書的作者約翰.麥迪納(John Medina)是一位發展分子生物學家,主要研究人腦發展及精神病與基因的關係。同時也是西雅圖太平洋大學腦科學應用學習研究中心主任,並於西雅圖創立塔拉里斯研究院(Talaris Institite),這是一個主要從認知、細胞和分子層次來看嬰兒如何登陸和處理訊息的研究中心。



這本書的翻譯則是在國內著名認知心理研究的洪蘭老師,對於我這個本身是工程背景出身的媽媽而言,讀起來不會太吃力,
這本書剛好給了我一劑強而有力的強心針,讓我對自己堅持的理念更有信心。

書中替寶寶的大腦解密,提供養育聰明、快樂、有品德的好寶寶的科學根據,
而且開宗明義就指出一般人常聽到也常有的迷思:
迷思一:給子宮中的胎兒聽莫札特音樂可提高小孩未來的數學分數
迷思二:給嬰兒聽語言學習光碟可以提升它的語言能力
迷思三:為了提升小孩的大腦能力,孩子需要在三歲就開始學外文,房間中要堆滿所謂"對大腦友善"的玩具,書架上要擺滿教育光碟
迷思四:不停地告訴孩子他很聰明會增進自信心
迷思五:孩子會找到他自己的快樂
這些迷思都是我從懷孕之後就常聽到的,但看到作者講的及他列舉的實驗數據成果,我都會發出會心一笑。

這本書的推薦文之一則是目前也有出書上節目的黃瑽寧醫生,他也道出身為小兒科醫師也是為人父母的他的確也因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態,
被周遭琳瑯滿目的置入性商品感到困惑。如果連他都感到困惑,更何況我們這些一般民眾咧?!

這本書從懷孕時的大腦發育開始講,而且還花了一整個章節講穩定的婚姻關係影響著嬰兒的安全感,然而卻不管如何感情好的夫婦都會因為嬰兒的出生,
而其關係會或多或少因為小孩加入之後的勞役不均、睡眠不足等問題而受到衝擊。

畢竟,小孩一出生,上天沒有隨人附上使用手冊,看似可愛的小嬰兒,哭起來卻也著實讓人發狂~
只能花時間和耐心,用愛心和專心陪伴來讓生活上軌道。
但身為忙碌的現代人,常常將玩具或3C產品都給小孩,或直接將小孩丟給有聲音影像的電視保姆,反正只要小孩安靜就好,大人又可以去忙自己的事了!

看完這本書就會知道對大腦而言,生存比學習重要;
智慧不只是IQ,更需要培養小孩有探索的慾望、自我控制的能力、創造力、語言溝通及解讀非語言的溝通能力。
(我想這些對於成年人的我們都會認同的...)

小孩需要的真實地面對面互動時間,而非螢幕時間。曾經有長輩說要給小孩看電視才會聰明,但這本書有明白指出兩歲以前的小孩因視力正在發育,
根本不適合看電視或電腦。三歲之後也要有節制且有選擇性地看電視節目,而非縱容式的讓小孩巧虎/momo兒童台看了一遍又一遍。
長輩常會因為小孩一哭就趕緊抱起來安慰,或將小孩丟在電視機前面求得小孩安靜,
卻不知其實小孩的哭聲也有因為需求不同而有所不同,並非每次哭都是肚子餓或要人抱抱。
轉移注意力就可以不哭,但並非一定要抱抱或者看電視。有時真的脾氣一來,何不在旁安靜等小孩好好發洩哭完再來看有何需求未被滿足?
在旁安靜等待時還可以觀察小孩的情緒及哭喊原因,這樣才能真正對症下藥。

想要有聰明的小孩,要記得:
1.有安全感的寶寶就會有聰明的寶寶,學習的存在都是為了生存這個主要目的。當安全感被滿足之後,大腦才會使神經元去兼差做數學等功課。
2.要對寶寶說很多話、有很多的親子互動。即使他們還不會跟你對話,但有在聽就是有益。
   但不要在孩子疲勞時過度刺激且一定要真人跟孩子互動講話才能幫助大腦發育。
3.讚美努力,不要讚美IQ
4.沒有腳本可自由去玩的遊戲萬歲,裝著閃卡的紙箱對孩子大腦的發育可能比閃卡更有益。

想要有快樂的寶寶,除了要有快樂的父母外,還要教會小孩情緒調節和富有同理心。
父母需要很注意孩子發脾氣的情緒情境才能了解小孩的行為。(我想這也適用於成年人吧!)

小孩的氣質是天生的,所以每位小孩對於外界事件情緒和行為反應會因為氣質不同而有所不同。
但小孩行為主要是受到父母和文化因素的影響。所以不要再說小孩都這樣,其實小孩是需要被好好教導的,這也是為何以身作則何等重要。

要養出有品德的寶寶,要注意:
1.嬰兒一生下來就有道德敏感度
2.規律+愛心=有道德的孩子
3.當你說可以時就是可以,不可以時就是不可以
所以嚴格但溫暖的教養方式會比較合適。
和許許多多的父母一樣,我也希望我的小孩聰明,但我更希望我的小孩將來快樂且是一位有品德的人。
一路在育兒的過程中雖然因為堅持自己的理念而倍覺辛苦,但我也因為育兒的過程中得到我自己心靈上的療癒。
因為照顧到一個生命的成長,也自我檢視自己的成長過程並做出一些修正。這何嘗不是"施比受更有福"的例子?!
我想這本書最後講的那句話實在太對了,"教養孩子是人心的發展"~在此送給跟我一樣想好好教養自己下一代的朋友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