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30日 星期三

[三年級導師教學分享]照海華德福雙週刊_冬學季_03

親愛的夥伴們~
冬學季因為考量到課程的深入程度及孩子們能力建立的安排,我安排了四週的建築主課程和五週的數學主課程,最後一週會安排參觀傳統手工業的社會課程來做為冬學季的收尾。結束四周的建築主課程,我用2005年轟動一時的「一根迴紋針換得一棟房子」的真實故事當做數學課和建築課的介接引言:當時未滿二十六歲的加拿大失業部落客凱爾(Kyle MacDonald),只花了一年多時間,和十四次轉手交易,就用一根普通的紅色迴紋針,換到了一棟在加拿大吉卜林市(Kipling),價值約五萬美元(約合新台幣一百六十萬元)的房子。孩子們因為剛認真做完自己的住家模型,聽完這個故事,大家覺得很不可思議~剛開始,沒有一位孩子願意拿自己的模型來換,但聽到一根迴紋針可以真的換到房子,一開始大家充滿驚喜一直熱烈討論,經過一晚,睡一覺之後,大家開始質疑這故事的真實性,連續兩天都一直追問我:「老師,這故事是真的嗎?


接著,我從家裡拿出收藏多年的一堆貝殼、水晶,開始帶孩子們從以物易物進入到貨幣交易的生活數學(我還送給每個孩子一人一顆小水晶,埋下日後礦物課的梗)。我每天講著不同階段時期的人類使用貨幣交易的故事,從實物貨幣、金屬貨幣、代用貨幣、信用貨幣、存款貨幣到現代的電子貨幣,最後以之前建築課外訪行程中的花費經驗,開始讓孩子們進行簡單的四則運算。早在秋學季的時候,我就發現班上孩子只有極少數一兩位對除法是有理解的,其餘甚至可以說是害怕看到除法的符號。所以當設計冬學季的課程時,就決定要讓這些孩子重新認識生活的四則運算,在建築課的時候,開始處心積慮的埋梗,從一開始的一張百元紙鈔得找開到第二次的不同幣值的硬幣組合的花費經驗,終於在幾天的貌似貨幣歷史故事課之後,四則運算開始破梗。

為了讓孩子們更理解,我編了一個故事,故事裡頭有一個家庭,加、減、乘、除各是兩對雙胞胎,加和減是妹妹,乘和除是哥哥。加和減個性不太一樣,加很喜歡把東西聚集起來,減喜歡把東西分給人家;乘除兩位哥哥都很厲害,做的事情和加減兩位妹妹一樣,但速度卻非常快。故事當中除了這個家庭日常的生活花費問題、食物採買分配問題,還會穿插國王非常仰賴除法哥哥幫忙平均分配寶石給外賓和寶貝女兒們的故事。甚至於我還讓孩子們開始結合之前所學的度量衡-長度的測量,開始為之後要分組開店的遊戲製造紙幣,孩子們每天都得量測不同尺寸並小心剪下,每天計算自己荷包內已經累積的金額,還會搭配全班出外旅行或烹飪課相關的食物分配等等問題,來讓孩子們練習生活當中的四則運算。有一兩位孩子還是很害怕除法符號,一看到就兩眼渙散,這時我點出他們之前建築課出外參訪時有買豆花分食平均分攤的經驗就是除法之後,終於看到他們的眼神出現恍然大悟的光芒~這時,除法終於不再是班上孩子們懼怕的奇怪符號了。
              結合數學主課程的內容,我在語文練習課也帶入「貝」這個字的演化並請大家查字典,找出可能的貝部首的字,最後加入成語故事,如:貪心不足蛇吞象,腰纏萬貫等,請孩子們回家畫出自己對於這個故事的圖像;甚至開始加入書法練習,讓孩子們從小篆的基本筆法練習之中,自由發揮各種筆法的組合,畫出屬於個人獨一無二的故事。詩詞部分則帶入內容含有數字一~十的宋朝紹雍的作品-蒙學詩,孩子們每個人對這首詩都有不同的見解,只有四句詩詞,卻可以依照個人見解排列出不同的順序,畫出個人風格的故事,從畫裡頭非常清楚每個孩子的個性,有些人還出現四格漫畫般的畫風呢!當然,我也看出有幾位孩子的身體有些許狀況,會在晨圈時加入一些肢體律動來幫助他們順利發展。
也許是因為我個人的職場經驗都是設計與人日常生活整合的使用經驗有關,我在安排設計課程時,腦海中總是希望讓孩子真實的與世界相遇,所有生活經驗都是學習的一部分,盡可能讓孩子體驗生活當中,舉凡所學的數學、語文、社會歷史人文、日常生活和藝術人文等,都是一個人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生活經驗,每一科目彼此都是息息相關,不是被硬生生切成這是數學、這是語文、這是建築等等單一個別的科目教學。班上孩子們剛開始在秋學季上數學長度度量衡時也會問說:「老師,這真的是上數學嗎?」但經過一個學季的相處,冬學季開始的課程,孩子們已經開始習慣我的教學,最讓我開心的是現在除了烹飪課以外,孩子們還會提到特別喜歡我的數學課和語文課,還有之前上建築課時,竟然也聽到孩子們說這課程真是太好玩了,甚至還要求我再安排他們上形線畫呢!身為老師,聽到這些話,我真的很開心能勾起孩子們的學習樂趣,之後,我也會繼續努力下去的~
平安喜樂
怡慧老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